2011年3月31日 星期四

這些人也太強了吧!我的音樂劇偶像( I ) Raúl Esparza

Raúl Esparza 生於1970年,畢業於紐約大學 Tisch 學院戲劇系,他的作品包含音樂劇 (Musicals)、舞台劇 (Straight Plays) 與配音作品 (Voice Artist),是一位演出角色相當多元的演員,也是東尼獎提名的常客。他的第一次的東尼獎提名作品為喬治男孩的音樂劇《TABOO》(2003),這戲讓他入圍音樂劇最佳男配角獎;2006 以 Stephen Sondheim 的音樂劇《Company》入圍音樂劇最佳男主角獎;2007 年他演出 Harold Pinter  的舞台劇《The Homecoming》,入圍舞東尼獎舞台劇最佳男配角獎;2008 年他又以名劇作家 David Mamet《Speed-the-Plow》中 Charlie Fox 一角再次獲得舞台劇最佳男主角提名,雖然他還未以任何作品贏得東尼獎,但他卻是東尼獎史上第二位獲得男演員各項獎項提名的演員。

他勇於嘗試各種角色,我們可以從一些片段中看出他深厚的表演功力:

As Emcee in "Cabaret" ─ I Don't Care Much / 1998 年百老匯重製

As Charley in "Merrily We Roll Along"Franklin Shepard, Inc. / 2002 年甘迺迪中心的演出

As Georges in "Sunday in the Park with George" ─ Finishing the Hat / 2002 年甘迺迪中心的演出

As Jonas Nightengale in "Leap of Faith" ─ Step Into the Light / 2010 洛杉磯

As Lenny in "The Homecoming" ─ 哈洛‧品特 Harold Pinter 的劇作 / 2007

以上的一些片段就可以看出,Raúl 在戲劇上的功力。

會開始想要多認識 Raúl 是因為在 2005 年時,我在 42 街的 Hilton Theatre 看到他演出音樂劇《Chitty Chitty Bang Bang》,當時他演出精準且有強烈的生命厚度,加上在戲中的舞蹈精彩讓我印象深刻,之後就常常關注他的演出。

下面他的表演片段選自音樂劇《Chitty Chitty Bang Bang》:

Me Ol' Bamboo from "Chitty Chitty Bang Bang"  中間綠衣服的演員

Hushabye Mountain from "Chitty Chitty Bang Bang" 

Doll On A Music Box / Truly Scrumptious from "Chitty Chitty Bang Bang"  音樂盒玩偶


看完《Chitty Chitty Bang Bang》後,心中被他的演出強烈的震撼著,深深的體會要做一個好的音樂劇演員就得要想他一樣,在音樂劇三個表演元素上具備完整的能力,而且要能善用這些工具,在戲劇呈現上讓觀眾看到角色的生命。那次看完他的演出如同一股力量,讓當時在紐約求學的我,看見目標,勇敢的大步向前走。

2006 年在 Stephen Sondheim 音樂劇《Company》重製的演員名單中看到他的名字時,我迫不急待的買了票,進劇場期待享受他詮釋這個我一直鍾愛的音樂劇。戲開始,他以一慣有水準的演出感動著我,直到這戲的最後一首歌 Being Alive,我看著他慢慢的走向鋼琴,我想說他不會是要彈琴吧?他都能唱、能演、能跳了,他要是還能彈琴,那我們這些學音樂劇的人乾脆都去跳樓算了。結果,他真的自彈自唱了起來,我整個人震驚到不行,對他佩服地五體投地,重點是,在他彈琴的當下,他並不只是彈琴,他是將彈琴這行為轉化為戲劇動機,表現在演出上,我想他一直被提名東尼獎最佳演員真的不是沒有原因的,而贏得東尼獎也只是遲早的事而已。

Being Alive from "Company" by Raúl Esparza

看到一個這樣令人讚賞的音樂劇演員,都會想到自己在學習音樂劇或從事音樂劇創作上能為我們的音樂劇環境做些什麼?而對於台灣的音樂劇表演者,我非常期待 7 年級這一批新生代的音樂劇演員,我在他們的身上看到他們對音樂劇表演的熱愛與不斷前進學習的動力,而且在許多人的身上,歌舞戲的能力也愈來愈好,我相信他們將創造台灣音樂劇的另一個新時代。

2007.04.01 於南昌路

2011年3月29日 星期二

我的音樂劇學習旅程

前言

寫完後,才了解這分享真的是“落落長”,其實這些都是與一些學生互動後,有所感受而寫下的。希望藉此提醒自己,大學時的我與我現在的學生一樣,對音樂劇是懵懂無知的。我寫下我的經歷讓我再次看見我是由哪裡開始的,現在做為老師的我,不能忘記我也曾是一位想要知道更多,有著許多問題的學生罷了。


正文

今天在實踐上個別課時,我特地帶了電腦與學生一起分享幾個擁有健康音樂劇演唱技巧演員的演出片段,就如我所預期的,看完影片後學生們的問題排山倒海的來,急切的想知道「這個聲音是什麼聲音,那個聲音又是什麼聲音」,我突然驚覺,原來在很多想要學習音樂劇表演的年輕歌手心中,百老匯音樂劇還是只等同《歌劇魅影》、《貓》、《西貢小姐》與《悲慘世界》,聲音還是他們唯一關心的重點,至於其它音樂劇呈現的手法以及成為一個音樂劇演員需具備的能力,對他們來說都好遙遠與陌生。在學院中,聲音還是最主要的重心,而學生們最關心的也只有聲音,對我來說,這是一個極大的迷思。著名的百老匯導演 Harold Prince ,經常說一句話 「Give me an actor who can sing, not a singer who thinks they can act」,也許有許多人不贊同此想法,但這個以「戲」做為音樂劇呈現的概念,在1927年《Show Boat / 畫舫璇宮》被創作、人們目睹用音樂、舞蹈與戲劇結合一體來訴說故事的強大渲染力後,就已形成。其實,演音樂劇的人,聲音只是其中一項必備的能力,除了要學會自然健康的聲音使用技巧外,也得了解,表演者專注於演戲與表演者只專注於歌唱,在身體上所承載的感受是相當的不同的。當歌唱成為溝通的工具,歌聲不是演員呈現的重點,加上焦點須由表演者自身轉移到對手身上時,所有只為好好歌唱的技巧,就無法完全的服侍戲劇演出,表演者必須學習一種全新的控制力,一種使用歌唱與舞蹈傳達戲劇的能力,而這能力就是音樂劇演員必須學習駕馭的。

回顧自己學習音樂劇的歷程,其實是有趣且瘋狂的。在一次輔大的合唱課中,蘇慶俊老師放了《悲慘世界》的影片,僅因為對那次看到的演出有著單純的喜歡,我告訴自己,那就是我要學的,而那年我大三。對音樂劇完全不懂的我,在一次聲樂課中與我的主修老師王秋棃說到想學音樂劇的念頭,出乎意料的,王老師完全沒有反對,反而鼓勵我說,若要學音樂劇就要到紐約,管他什麼學校都去,她說要我去那個城市學習,去紐約那個大學校裡學習。我深深的感謝她,在我年輕時,給我的引導,讓我學會用一個更開放的眼光去看待且尊重各種藝術。

大學畢業當完兵後的第7 天,我人就已在美國,在完全沒有任何學校資訊的情況下,我投身在喬治亞州大姊的家中。經過一個多月的詢問,我得知有許多著名的音樂劇學校都在東北部,於是申請了波士頓大學的語言班,一人搬到北方去。其實當時我托福成績已考過,只想用語言學校讓自己先安頓下來,再找音樂劇學校就讀,沒想到,我學習音樂劇的瘋狂日子就此展開。

剛到波士頓沒多久,我得知波士頓音樂院 (BC) 有相當好的音樂劇系,也不知哪來的勇氣,我操著滿是口音的破英文,去敲了 BC 音樂劇系系主任的門,走進去問他「若我要考音樂劇系要考些什麼 ?」(真想知道他那時腦中在想啥)。他的回答整個讓我傻眼,要考的有唱歌、跳舞與演戲。跳舞與演戲??用英文演戲??還要跳舞?演戲是考獨白。獨白??一個唱聲樂的我,那時連獨白是啥都不知道,更何況英文讀白。我用我的爛英文與我白目的勇氣,向系主任要了可以學這些東西的資訊,開始瘋狂地找老師。我鎖定了兩位老師,一為 BC 的聲樂老師 James Javore,二為 The Lyric Stage Company of Boston 的藝術總監 Spiro Veloudos。基於保護老師的個人資料,我得透過 BC 代轉 Email 給 James,我由8月份等到9月都沒回音,加上語言班快結束,必須搬出學校找房子的壓力讓我一度想要放棄搬回台灣,幸運的,在火燒屁股的節骨眼上,James 與我連絡了,而我也找到了一個公寓與其他三個美國人做了室友,達成了我找全英文環境的期望。就這樣,我開始在 BC 學音樂劇演唱,期末時也在 BC 做了第一次公開的音樂劇表演。

在學習歌唱有眉目之後,十月中我走進 The Lyric Stage 希望能與 Spiro 上個別課,但結果卻令我失望,Spiro Veloudos 說他並不收私人學生,我可以參加他大班的戲劇課,但也要在聖誕節假期後才會開課,我不死心,一連去找了他五次,煩到他最後終於收了我。現在想想,當時怎會如此無懼,也許是因為我那時在波士頓也沒事做,而且都到那了,不學也不知能幹嘛,就只好埋頭猛幹。我用了將近七個月的時間,只準備兩首歌與兩個獨白以應付入學考試,在三四月時開始考學校,那時考了三所,都是考大學部,只報大學部是因為那時在 BC 上課,我了解音樂劇真的是一門獨到的學問,我在台灣大學所學的並不足以讓我直接考研究所。放榜時只有 AMDA 錄取了我,在九月要開學時,我搬到了紐約。

AMDA,我說它是一個音樂劇表演人才製造「工廠」一點也不為過,專業的老師,緊繃的課程,學生從四面八方來,踏上輸送帶,一個個的被捏造起來。等待藝術人格的養成並不存在於 AMDA 的課程中,但是對表演技巧的要求,卻是非常統一與嚴格的。在 AMDA 四個學期的學習真是只能用一個「爽」字來形容,不斷的排練與上課,上課一打鈴就鎖門,期末考考完,下學期就依考試結果重新分配全校的舞蹈分班,沒人真的有時間等你成長,一切就只能靠自己埋頭苦練。那時我的英文還很破,沒辦法好好表達,整個壓力大到每個學期都哭著打電話回台灣說要回家了。記得第二學期的期初驗收,我唱完歌,老師當著大家的面問有誰聽懂我唱的每一個字,當然沒人舉手,我一人站在台上整個難堪到爆;第三學學期期中考,我與另一個同學唱到一半,系主任把我們叫停,說這樣的表演不是 AMDA 要教出來的表演,這次連考試都沒考完。直到第三學期的期末考,系主任站起來為我的表演大聲的叫好,說她終於等到這一刻了,我才真正的有了點成就感。但對於我來說,那次表演會不同,只是因為歌曲不同而在呈現上有了不同,我當下了解到,原來我的身體並未完全吸收 AMDA 所給的整套訓練,我在 AMDA 增長的是知識而非身體能力。四個學期過後, 我了解要成為一位音樂劇演員需要一套相當嚴謹的生活原則,而且必須不斷的學習與鞭策自己,所有的能力不進則退。而我,這個常常哭著說要回家的我,也莫名其妙的把 AMDA 讀完了。

接下來我進入了瘋狂 Audition 的階段,每天拿著 Back Stage 週報,找尋能徵選的角色,一週好幾次到 Equity Audition Center 報到成為例行的公事,任何表演的機會都不放過,沒有表演時就當私人派對裡的 Waiter 以賺取生活費。過了半年多,雖然小表演不斷,但日子卻過得有點不踏實,總覺得似乎少了啥。一天無聊的下午,我想說那乾脆再進修好了,我就報名了 NYU 音樂劇研究所的考試,想說有考上就繼續留在紐約,若沒考上,我就要捲舖蓋回台灣了。幸運的,我胡裡胡塗的考上了 NYU,在音樂劇的學習上才真正的踏上踏實的階段。

NYU,一個我高中時就夢想要讀的學校,誤打誤撞,繞了一大圈,我居然成為這學校的學生,有時想想還真是有趣。在 NYU 所讀的系所叫做 Music and Performing Arts Professions,在這系所裡的主修種類繁多 (有興趣的人可以上網看看),但音樂劇主修學生可算是系所上大宗,在 Vocal Performance 組上分為專研歌劇表演與音樂劇表演兩種,每年固定四個製作,每個學生都得參加徵選,以讓主任了解所有學生的學習狀況,除了實際參與音樂劇製作外,NYU 的理論課程要求的相當嚴格。和聲、音樂基礎訓練、西洋音樂史、美國音樂劇發展史、音樂心理學、音樂劇劇本分析與音樂劇作曲家研究都是要讀書的課程,為了要拿到文憑,也得準備演講音樂會 (Lecture Recital)。在 NYU 讀書的日子常常都是白天上完課,接著晚上 6、7 點進排練場排戲到大約 11點左右,忙碌,但有踏實感,我對音樂劇這項表演藝術也漸漸的有了思想上的沉澱。在所有課程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有兩堂,一是主任的音樂劇劇本分析課,二是 Vocal Performance 的週會。主任的劇本分析課是研究生的必修課,第一堂課,主任將分析的原則與方法教完後,接下來的就是12本劇本的書單,一週交一篇劇本分析報告,上課時為學生與主任辯論劇本分析不同觀點的時間,主任常說,「一本劇本要如何分析都可以,你可以有自己的觀點,但是這觀點要能經得起挑戰」,當然,每次辯論完,都是主任贏。每星期的週會常常會有一些音樂劇的大師講座,令我印象深刻的有兩位,Stephen Schwartz (Wicked 的作曲家) 與 Andrew Lippa (John & Jen  / The Addams Family 的作曲家),兩人在演講時,都坐在鋼琴邊,一下說話,一下彈琴,一下唱歌,有趣的是當他們在自彈自唱時,他們都會不由自主的演起戲來,聽他們演講,就像是在看他們演出。NYU 的訓練,讓我有機會整理且了解音樂劇這項表演藝術的來龍去脈,也感謝主任讓我學習到音樂劇演出最單純的核心觀念。

NYU 畢業後,我又再次投入瘋狂的 Audition 階段,這時的我與 AMDA 剛畢業時是很不同的,對自身能力與定位的了解,讓我在眾多的甄試中走得很踏實。我必須與大家澄清的是,在我的經歷上,我有演出過的只是下百老匯的戲,雖說對於百老匯音樂劇的環境我是相當清楚的,但我並沒有上過百老匯的舞台。有百老匯演出經歷在美國指的是,這演員曾在紐約市百老匯街區那些劇院中演出過,其他的演出皆不算百老匯 Credit,巡迴、區域劇院的演出皆有不同的經歷寫法。

有人常問我為什麼我要回台灣,其實答案很簡單,我想要試試我對音樂劇的研究在實作上能否有所發揮,那為何不能留在紐約?其實這只是一個決定,在 NYU 畢業後的那一年中,我幾乎任何的演出形式都做過,電視廣告 (因為這我賺了好多錢)、電視演出、下百老匯演出、區域劇院演出、國語配音、走秀 (是的,你沒看錯)、平面模特兒......等。有一天,我突然覺得,這不是我讀研究所應要做的事,我想要做更多關於我所學的,我思考那何處可以讓我有所發揮與實踐,在那之後「該回家了」的聲音在我心中日漸清晰,不久我就決定要回到自己的文化中,希望能有機會在實踐中學習,而「耀演」也就這樣的誕生了。

寫下這些事有一種很特別的感覺,感謝在這路上一直全力支持我的家人與伴侶,感謝在我低潮時鞭策我向前走的師長們,當然還要感謝所有與我一起經歷這一切的朋友與夥伴們。其實回顧是一件好事,能讓自己看到那些曾有過的感動與美好回憶,也讓自己看到自己是從何處來,又想往何處去。

2011.03.30 於南昌路




2011年3月24日 星期四

尚和歌仔戲劇團 - 《牟尼之瞳》觀後之隨想

四年前剛從紐約回台,第一份的教職工作就在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雖然我只短短的在那教了快一年的音樂劇大班課,但這段時間是我這個北部草包第一次的南部生活經驗。四年來,我雖一直住在台北,但高雄卻再也不陌生,在一些機緣下,我與許多南部的表演藝術工作者認識,而高雄這城市,也慢慢的成為一個熟悉的地方。

這次是我第一次看尚和歌仔戲劇團的作品,此次的演出,在文本、音樂與呈現上的結合度相當強,音樂的戲劇性在李哲藝老師的創作中非常成功,尤其是最後的高潮處,音樂與文本緊密的連結,自然的讓觀眾目不轉睛盯著舞台,細細觀看著台上角色會發生的事,每一個動作與聲音牽動著台下看戲的人,我為這個牽引觀眾心情的片刻大聲叫好,因為在那一刻, Live Show 的精髓展現無遺。這種台上台下關心著相同事件的能量將劇場凝聚成為一個空間,音樂劇裡那種「破第四面牆」、那種邀請觀眾進入舞台世界的獨特性完全展現,我期待的"音樂劇片刻",就在那時強烈的迴響在劇場中,BRAVO!!

在許多談論音樂劇的場合中,我常會丟出一些問題:何為音樂劇?音樂劇有何其呈現上的獨特性?為何在歌劇與戲劇(Straight Plays)外,會有這樣的劇種被獨立出來?在表演元素的使用上,只要有歌有舞,就是音樂劇嗎?

音樂劇發展到現在,舞台上的呈現形式與各個表演元素的使用其實與它150多年來的歷史有很密切的關係,Variety Shows、Vaudeville、Minstrel Shows 與 Burlesgue 的表演概念,成為現今音樂劇的根源,藏在每一個音樂劇中。若問我音樂劇是否由歌劇衍生而來,我的回答當然是否定的。音樂劇的傳統並不是源自於歌劇,而是來自美國的平民表演藝術。

尚和歌仔戲劇團的演出,讓我聯想到,也許他們也正走在如美國音樂劇發展的進程上,那種野台上與觀眾交流的強烈生命力,深植於他們的表演之中。那種邀請觀眾上舞台進入故事的能量,正是音樂劇最獨特的地方,在《牟尼之瞳》那片刻的感受,讓我感動,也激勵了我要繼續創作的心。

2011.03.25 於南昌路

2011年3月16日 星期三

音樂劇演唱漫談 ── 哪音樂劇的唱腔是??

若要討論音樂劇的唱法或音色,為這個主題所要一起提到的事,得從音樂劇的歷史說到現今音樂劇的種類,也許還說不個準。我猜對一般學習歌唱的人來說最想要了解的,應是音樂劇到底與古典聲樂在唱法上有何不同?當然有所不同,在音色的表現上,音樂劇的演唱比較在服侍戲劇表現而不在音樂本身 (以比例上來說),但若是比較歌唱發聲訓練,演員要完全駕馭音樂劇的演唱技巧,許多根本的歌唱訓練與養成和古典聲樂訓練是互相交疊的。做為一個音樂劇的演員,在歌唱上一定要能自在無負擔,否則就無法在表演時,“唱”著要“說”的台詞,若在唱歌上無法自在,那也就表示角色在台上說話時是有困難的,更何況在歌曲發生時,角色渴望要表達的「需要」會提高,在那樣的戲劇張力中,聲音要承載的能量,一定高過於說話,若再加上舞蹈,那歌唱時的自在,就成為音樂劇演員的基本功夫了。由於音樂劇在呈現時的重點與歌劇不同,這也導致在音色與唱法上,必須有所改變,加上麥克風的使用,讓音樂劇表演就有更不同於歌劇的表現了。

先不提歌唱在音樂劇裡所扮演的戲劇功能,我們單看演員所需具備的歌唱能力。在古典聲樂的音色分類中,音樂劇裡有一個名詞是在古典聲樂中不使用的 ── Belter。在歌唱音色上Belter 指的是:在中上音域處製造出強大的聲響,以達到某種聲音效果。Belter的歌曲通常會與Messo-Sporano 同列在一起,但是由於戲劇要求的不同,Belter 與 Messo-Sporano 在表現上也是非常不同的。著名Belter的歌有:Defining Gravity (Wicked)、And I'm Telling You / Listen (Dream Girls)、Gimme Gimme (Thoroughly Modern Millie) 等。

Defining Gravity from "Wicked" 演唱:Idina Menzel & Kristin Chenoweth

Gimme Gimme from "Thoroughly Modern Millie" 演唱:Sutton Foster

學習Belting技巧,有些概念是需要先釐清的:1) Belting 絕對不是大叫,這技巧需要的是大量的身體支持 (Supporting) 與壓力的釋放 (Release) ,而非拉扯 (Grabbing);2) 要學 Belting 技巧絕對不能免除學習頭聲 (Head-Voice);3) 健康的 Belting 多使用頭聲、胸聲混和技巧 (Mixed Voice) 產生;4) 聲音的使用一定要健康,在自由自在的歌唱技巧下,才能駕馭音樂劇的表演。

以我在美所受的音樂劇教育為例,聲樂老師負責聲音技巧的訓練,在聲樂課裡一定會有古典音樂曲目的練習,而且會有聲樂的學期考試,也就是說期末考時,除了準備音樂劇的表演外,古典聲樂曲目也是必備的考試項目。

那音樂劇演員在歌唱上到底需要具備哪些能力?在這我以幾位著名的音樂劇演員片段來做例子:

◎Kristin Chenoweth

東尼獎、艾美獎的得獎者,也是史上第三位在大都會歌劇院開獨唱音樂會的音樂劇演員。在以下的片段中,可以看出一個出色的音樂劇演員在聲音能力上的要求。

The Girl in 14G by Jeanine Tesori (這歌是專門為Kristin Chenoweth 所寫的。)

Glitter and be Gay from "Candide" by Leonard Bernstein


Maybe This Time from "Cabaret" (Glee Version) by Kander & Ebb

◎ Sutton Foster

東尼獎得主,為現在炙手可熱的音樂劇演員,可說是一位名副其實集演、唱、跳能力的表演者。

Roll in the Hay from "Young Frankenstein" by Mel Brooks

◎ Brian Stokes Mitchell

東尼獎得主,從1990年代起就在美國音樂劇的舞台上活耀。在以下的三個片段中我們可以了解,在男生的聲音當中,演員依然得隨著音樂型態與角色的不同在聲音上有所變化。

Something's Coming from "West Side Story" by Leonard Bernstein 為個人專輯而重新編曲

Wheels of a Dream from "Ragtime" by Stephen Flaherty

The Impossible Dream from "Man of La Mancha" by Mitch Leigh


這些演員都是在美國音樂劇舞台上備受尊敬的表演者,在紐約讀書時,我在林肯中心看過Brian Stokes Mitchell 的個人音樂會,對我來說,那是一場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演出,在音樂裡我看到的是每個歌曲中生命的展現,讓我由衷的佩服。

音樂劇的歌曲及演唱風格是戲劇呈現的一個工具,這概念在美國的音樂劇舞台到處可見,音色的美好,並不是評鑑音樂劇演員的唯一標準,如何使用聲音與身體完美的演出角色,才是一個音樂劇演員最需要在意的。要記住,演出音樂劇的人都會稱自己為演員而非歌手 (有許多人會不同意這看法)。我以兩個演員的表演為例子,也許就可了解為何我會有此想法。


◎Harvey Fierstein

2002年演出音樂劇《髮膠情人夢 / Hairspary》贏得音樂劇類最佳男演員東尼獎,也是一位著名的劇作家。下面的片段為他在東尼獎頒獎典禮上的演出 (出現於1:51處)。註:影片中演出 Link Larkin 這角色的演員是現在當紅 Glee 影集中的老師 Matthew Morrison。

You Can't Stop the Beat from "Hairspary" by Marc Shaiman

◎Jan Maxwell

東尼獎得主,知名的舞台劇、音樂劇演員,2010年時成為美國第四位,在同年以兩部作品入圍東尼獎的演員。她於1998演出音樂劇《真善美》裡 Elsa Schraeder 的角色,我們可以聽出她在歌唱上的能力。2005年演出音樂劇 Chitty Chitty Bang Bang 裡壞皇后的角色,她所選擇的音色就與《真善美》中有所差別。



No Way to Stop It from "The Sound of Music" by Rodgers & Hammerstein II



Chu-Chi Face from "Chitty Chitty Bang Bang" by Richard & Robert Sherman


音樂劇的風格與型態一直都在改變,對聲音的要求也愈來愈多元,想要從事音樂劇的演員對聲音的訓練也得要更加的重視。總而言之,音樂劇演員需要在健康且自在的狀態下使用聲音,讓歌曲成為如同語言般的工具,在戲劇中作為溝通的媒介,而要駕馭這項能力,就如同駕馭任何的技藝一樣,需要時間與耐心讓它慢慢的成熟。

2011.03.16  於南昌路

2011年3月14日 星期一

在美音樂劇學校之整裡(新增一些影片)

最近有一些學生都想到美國去讀音樂劇,其實音樂劇在美國大多都授予學士學位文憑,有授予碩士學位的屈指可數,要去美國進修音樂劇表演的學生在語文與文化上一定要加強吸收,否則在戲劇學習上,會遇到一些瓶頸。再者,要學音樂劇,歌唱、舞蹈與表演都最好有些涉獵,才不會在學習時有太大的壓力。下面是我整裡的學校名單,我憑我的印象搜尋,一定有所遺漏,有興趣的人參考參考。

Undergraduate Program 授予學士學位的學校

American University MT
University of Arizona MT
Baldwin-Wallace College MT
Ball State University MT
Boston Conservatory M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Irvine M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Los Angeles MT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Fullerton MT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MT
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 MT
Cincinnati College Conservatory of Music MT
Coastal Carolina University MT
Drake University MT
Elon University MT
Emerson College MT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MT
University of Hartford - Hartt School MT
Illinois Wesleyan - MT
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 MT
Ithaca College MT
James Madison University MT
Marymount Manhattan College MT
University of Miami - Florida MT
University of Michigan MT
Millikin University MT
Montclair State University MT
Muhlenberg College M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MT
NYU/Steinhardt MT
NYU/Tisch MT
Otterbein College MT
Pace University MT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MT
Point Park University MT
Roosevelt University MT
Sam Houston State University MT
College of Santa Fe MT
Shenandoah Conservatory MT
SUNY at Fredonia MT
SUNY at Buffalo MT
Syracuse University MT
University of the Arts MT
Viterbo University MT
Webster University MT
Westminster Choir College - MT
Wright State - MT


Graduate Program 授予碩士學位的學校

Boston Conservatory MT
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 MT
NYU/Steinhardt MT


訓練學校

AMDA
Circle in the Square
New York Film Academy

在入學考試的要求上,研究所的要求較多,例如NYU/Steinhardt(自己畢業的地方較熟悉),考試時要準備5首歌曲(其中一首一定要為古典聲樂歌曲)、兩段獨白(一為古典,一為現代)與簡單的視唱、舞蹈考試。
在大學部的考試就較少,例如NYU/Steinhardt,三首歌音樂劇選曲,一個獨白。

至於訓練學校的入學要準備的就較少,一首歌或兩首加上一個獨白。

音樂劇學校在美說多不多,說少又好像到處都有,若有興趣去美進修的同學,對學校還是要多了解些,每一個學校都有不一樣的訓練方式與重點,學校的地點與環境也應納入考量。

NYU/Steinhardt Vocal Performance Program 的影片介紹

NYU/Steinhardt Vocal Performance Program學期製作的宣傳

NYU/Steinhardt Vocal Performance 音樂會(The Light in the Piazza)

Cincinnati College Conservatory of Music 大學部畢業Showcase

Boston Conservatory MT 大學部畢業Showcas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MT 大四的表演

音樂劇在美已是一獨立的表演形式,在很多的學校中,獨立於音樂、戲劇與舞蹈學系之外,在音樂劇上也有導演與創作系所的成立,這個大家都在風行的綜合的表演藝術型態,儼然漸漸形成一門特有的研究與學問。

2011.02.21 於南昌路

由音樂劇《神鬼交鋒》看百老匯音樂劇製作過程 - A New Musical "Catch Me If You Can"

音樂劇《神鬼交鋒》(Catch Me If You Can),將於今年四月十日於美國百老匯尼爾賽門 (Neil Simon Theatre) 戲院開演,在開演前的預演期 (previews) 已在三月十一日開始,網路上我們已可以看到許多的宣傳影片。

很多喜愛音樂劇的人常問我關於百老匯音樂劇的製作過程,其實在百老匯那樣商業導向的產業環境中,我們在台上看到的演出,從一路創作起到登上紐約百老匯舞台演出,其中所花的時間,不是我們可以想像的,一般成功的音樂劇都會歷經5-7年的創作發展期,拿《神鬼交鋒》這戲來做為例子,我們大概就可以一窺百老匯音樂劇的創作模式。

百老匯音樂劇在素材的選擇上,可分為兩種,一為原創,二為改寫,這次音樂劇《神鬼交鋒》就是改寫自2002年史蒂芬史匹柏所導的同名電影。素材選擇完後,創作者們進行創作,《神鬼交鋒》的文本 (Book) 由 Terrence McNally (音樂劇Ragtime、Kiss of the Spider Woman / 蜘蛛女之吻等...)創作,詞曲由 Marc Shaiman Scott Wittman 共同創作,這詞曲寫作的組合曾在 2002 年創作出一個相當出名的音樂劇《髮膠情人夢 / Hairspray》。我們可以猜測,也許當 2002 年《髮膠情人夢》成功後,改寫《神鬼交鋒》為音樂劇的念頭,就已在這些創作者的心中形成。

創作完成後,並不表示這戲就進入百老匯表演的彩排階段,接下來會發生的是一連串的工作坊(Workshop)。2005 年,音樂劇《神鬼交鋒》舉辦了一場讀劇,當時的導演也就是現在這戲百老匯製作的導演 Jack O'Brien (也是髮膠情人夢的導演與製作人),參與這次讀劇的知名演員包括 Nathan Lane (Birdcage / 鳥籠) 與 Matthew Morrison (Glee / 歡樂合唱團)。接下來於2007年,這戲又舉辦了一次不對大眾公開的讀劇工作坊,這次的呈現導演依舊是 Jack O'Brien,參與的演員有Nathan Lane、Christian Borle (音樂劇金法尤物 / Legally Blonde)、Aaron Tveit (音樂劇近乎正常 / Next to Normal)、Norbert Leo Butz (Last Five Years / 過去的五年時光)....等。註:Christian Borle 為音樂劇名伶 Sutton Foster 的老公。


在諸多的工作坊、讀劇之後,準備登上紐約百老匯舞台之前,一般音樂劇都會在紐約以外的城市做首演(premeire),英文稱之為“Out-of-Town Trial”,其目的在於了解一般觀眾對這戲的反應為何,例如著名的音樂劇《Wicked / 壞女巫》就是於舊金山首演的。音樂劇《神鬼交鋒》於2009年於西雅圖首演,演出19天,導演仍為 Jack O'Brien,加上著名百老匯音樂劇編舞家Jerry Mitchell (髮膠情人夢編舞)的加入,當時的演出受到大多數觀眾與劇評的喜愛。經過再兩年的創作過程,這戲終於在3月11日於百老匯劇院展開預演(preview)。




當我們回看這戲的旅程,若假設創作開始於2004年,這戲從零到登上百老匯的舞台總共花了7年的時間,許多演員與創作者皆與這戲工作了好幾年,這樣的過程,我們不難了解,為何在百老匯的舞台上,觀眾可以看見如此精采,音樂、戲劇、舞蹈融合一體的演出。

做為一個創作者的我,也常在思考,要如何創造這樣的工作環境,希望有一天耀演的創作也能如此的完整與精彩。

2011.03.14 於南昌路


2011年3月12日 星期六

深刻的記憶 ─ 澎哥給我的水底寮

2008年的年末,忠衡、午明與我,在音樂時代忠衡的辦公室裡,為隔壁親家戲中兩位要角─石龍伯與粗皮雄─的選角開會討論,在外型、年齡與語言條件限制下正在傷透腦筋時,忠衡說出了澎哥與舜哥的選項,一下子,我的腦海中有了畫面,但因為澎哥與舜哥在「鐵獅」上的成功,也讓我們擔心觀眾在走進劇場前,會因為一些既定印象而有所卻步,在來回的討論後,這腦海中由他倆詮釋石龍與粗皮活靈活現的畫面說服了我們的憂慮。幾個月後在國家劇院首演的舞台上,證明了忠衡當時的靈感,實為神來之一筆,澎哥與舜哥在台上充滿生命的演出,讓台下許多觀眾為之動容落淚。

在8月初,由於戲已要接近演出,在排戲上我總是會進入一種戰戰兢兢的狀態裡,有時壓力大,也只能以放輕鬆的態度讓自己不要太慌張,一天排戲時,澎哥遞了一張他畫的水底寮給我,突然間,我感受到一種不需要言語的分享,他在我創造舞台上的水底寮時,給了我他心中的水底寮,這張圖在那個時候,就如同一位長者的手,拍拍我的肩,對我說:沒事的,好好的做就好。之後,我只有與他說:澎哥,你把我的名字寫錯了!!就再也沒向下問,他對那畫的想法是什麼,為何想給我,又或許,他只是閒來沒事畫張圖,但這事卻在我的記憶中佔了一個位置。

最近看到隔壁親家要加演消息,在腦海中又想起這幅畫,在水底寮的那幾個月,有許多人的生命與我有所交會,有的深,有的淺,這過程裡,很幸運的,我看到那個在舞台上總是給予人歡笑.....那個在「鐵獅」化妝背後的生命厚度,也讓我在水底寮,有雙溫暖支持我的手。

有機會進劇場,去看看不一樣的澎哥與舜哥,下次澎哥若還要做個唱會,我一定第一個先買票,那個在吉他與音樂背後的他,又是另一個不同生命的展現。

2011.2.23 於南昌路